核心提示近日奧維發布了《中國OTT係列指數》第一期——2015年5月OTT指數,分銷售指數、消費指數、內容指數三個維度。其數據顯示,硬件銷售指數處於正常範疇;消費指數中的APP活躍指數
近日奧維發布了《中國OTT係列指數》第一期——2015年5月OTT指數,分銷售指數、消費指數、內容指數三個維度。其數據顯示,硬件銷售指數處於正常範疇;消費指數中的APP活躍指數除視頻類之外,包含遊戲在內的其他APP處於低迷範疇;而內容指數尤其是牌照方內容指數則是唯一代表景氣的數值,並且,環比四月增長了60.5%。
業界火爆異常的電視遊戲,竟然是企業的剃頭挑子一頭熱?牌照方內容指數,也跟我們的常規認知相去甚遠,是數據統計環節出了問題,還是我們的認知需要刷新?
為此,記者特地采訪了奧維雲網大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及運營谘詢事業部副總經理李曄,由她來釋疑。
5月七大牌照方內容指數:銀河第一、CIBN第二?
奧維發布的內容指數顯示,牌照方內容指數為1493,環比四月增加60.5%;視頻內容熱搜指數為1236,環比四月增加23.6%。而具體到各家,排序依次為央廣銀河、國廣東方、浙江華數、南方傳媒、上海百視通、湖南芒果、未來電視。兩個廣播電台牌照商成了冠亞軍?這是怎樣一種局麵?
李曄首先介紹了三類指數的數據來源,硬件銷售指數部分,智能電視來自奧維的線下線上監測數據,而盒子因為線下渠道比較亂,山寨盒子眾多,隻針對線上統計。據李曄透露,線上是京東、天貓、蘇寧易購、國美在線的全渠道監測。消費指數,也就是APP應用數據來自勾正數據——這個奧維雲網的子公司。李曄說,勾正數據把智能電視作為入口,跟部分家電企業合作,可以共享用戶數據。
談及內容數據來源,李曄表示,內容數據更多通過百度熱搜,將5月中百度熱搜每天的TOP30到各牌照商資源裏去一一對應,看這些資源有沒有,有多少,然後通過自己的算法獲得一個綜合指數。
李曄強調,百度熱搜代表最新內容,跟牌照商內容總量、活躍用戶數等沒有關係,主要針對資源布局,而且,隻代表當月的情況。
這便解釋了為什麽其數據跟我們對牌照商的常規理解出現偏差,因為畢竟曾經的三大:未來電視、百視通(現東方明珠)、華數布局多年,而芒果TV的獨播亦是十分耀眼,相比之下,出現這樣的排名的確讓人心存疑慮。而在內容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現在,不單純以內容的數量來作為評判依據,奧維從內容的新鮮度以及市場熱度為統計維度,推出此排行榜,也是一個新的思路。而銀河背後的愛奇藝、CIBN背後的優土,則成為了他們上榜的最大支持。
電視遊戲,企業剃頭挑子一頭熱?
奧維發布的消費指數顯示,OTT活躍指數為94,APP活躍指數為98,均處於正常值範疇。但是,APP活躍指數分三項,其中視頻活躍指數為108,遊戲活躍指數僅為85,其他類活躍指數為88,後兩者處於低迷的範圍。
看電視仍然是第一需求可以理解,但電視遊戲在用戶那裏這麽受冷落?根據近日發布的阿裏雲OS數據,應用類目數量對比呈現三分天下趨勢,遊戲占比32.0%,教育占比28.9%,奧維有沒有考慮增加更多統計類目?奧維和阿裏之間,除了統計維度,平台的不同是否也會造成結果偏差?
奧維此前公布的數據覆蓋範圍包括創維、海信、TCL、海爾、長虹、康佳、小米電視以及小米盒子、華為榮耀盒子、創維超清盒子、大麥盒子。李曄不願就此透露更多情況,但她認為“現有監測數據渠道和資源夠了,能真實反映市場現狀——電視遊戲產業內部炒的比較熱,但消費者真正應用層麵沒那麽熱”。但李曄強調,這不是壞事,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個過程,最怕的是“消費者熱企業不熱”。李曄認為電視遊戲方向還是比較好的,現在處於內容製作培育期,電視遊戲的支付方式、體驗感、設計感還需要更加貼近電視這種大屏終端,才能真正吸引消費者玩電視。“也許90後成長起來成為新一代消費者之後,電視遊戲能被帶動起來”她笑言。
同時,李曄表示後續數據會不斷完善,數據來源也會更多,目前以自有數據為主,未來希望整合其他平台的數據,如奇珀、愛家、當貝等。具體類型方麵,除了視頻、遊戲,還會加入工具、娛樂、教育等類別。
電視均價4000,智能電視要考慮後向怎麽賺錢!
作為奧維而言,之前對彩電硬件市場的數據有連續性研究,而內容和應用則是初次發布。李曄表示,目前奧維希望從硬件終端到內容應用,到內容資源,全方位體現智能電視行業指標。數據研究需要積累,為此,奧維從2013年開始布局應用端、內容端數據,這2年時間都是為現有數據做鋪墊。
李曄坦言,應用數據第三方無法直接獲取,要與相關企業合作。但她認為,奧維是把各家平台的數據進行整合,由奧維來發布,會比企業自身發布更客觀一些。據她透露,6月數據將在7月16日奧維彩電CRC季度發布會上進行發布。
銷售數據中電視接近4000的均價跟我們對電視大件的心理定位越來越遠,對此,李曄表示,從彩電發展規律看,產品價格會呈螺旋式下降形態,可能某段時間因為新品推出,新技術出現價格有所提升,但從長遠看,價格逐步下降是規律,因此彩電企業除了硬件盈利,還需要找到內容盈利點,後向收費是大家都要去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整體趨勢而言均價是逐步往下調整,但幅度也不會很明顯,雖然大家都在降價,但尺寸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先進,有一定支撐線。”最後,李曄對於電視硬件均價如此表示。